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

賽斯談車禍個案的信念

 (我還未看今天當地的報紙,直到我們在等上課開始前的一分鐘,我才快速看一下。20歲酒醉駕駛迎面撞上另一台車,兩人致死-爸爸和舅媽,以及讓其他同家族的五位乘客送醫)
  那些都不是意外之事。
  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,或者你並沒有創造你自己的實相,所以讓我們看看你們報紙的故事。

  首先,有一些你們所熟悉的開場白,以一種方式來說,當你想到你的意識心,他是一個心理上的協定。在那方面,你們的社會、你們的文明、你們所看實相的方式-所以,在那個方面,這些都代表高度慣例化的行為,以及學習到的反應。
  你們以很特定儀式化的模式去組織經驗。當你們假裝這官方的版本是所有存在的版本,你們的意識心清晰地感知到這些。一般來說,你們的意識心依據你的個人信念和那些你們的文明去詮釋實相,只要文明保持特定的信念,那麼事件必須以互補的方式去理解。
  例如:當你相信這宇宙本身是沒有意義的,並且意外是偶然的結果,那麼,當然,你也必須相信車禍,和各種相遇是命運的偶然
當你相信死亡是個人意識的終止,那麼,死亡必定確實似乎是悲劇或投降。當你相信傳統的因果想法,而且無法在特定的案例發現任何東西,那麼,那個案例當然顯得無意義-或許殘忍,以及在車禍行為當然是所有良好的意圖之結果被粉碎了。
廣義來說,更加廣義來說,所有事件都是創造性的。肉身生命是想像出來的事件,在其中所有的偏好、感受、信念、欲望和經驗都是有可能的-當然是在肉身層面之內。
我早先提到有些人追求刺激和危險運動,相當故意地活在死亡的邊緣,並且選擇品嘗奇異風味的人生,永遠不能忘記的灑上灰濜。其他人可能會說這樣的行為是神經質的,但是以更廣義來說,這樣一個詞是沒有意義的。可是,以相同的方式,有些人確實如此這樣活著,以不同的方式,他們的觀點是在和經驗死亡相對比-所以其餘的幾年經驗,都在品味死亡之前的風味。
  在你們報紙的故事案例,同樣種類的事件對所有所涉及的人,以各種方式發生了好多次。在無意識層面,這結果是已知的,而且表面的意外是有計劃的事件-當涉及的所有當事人,找到合適的機遇,準備要發生的戲劇。
爸爸(Mr. Moore,死於47)有其他的困境,他不想死於長久的疾病,他感覺到受困,他想要離開他的妻子(49),可是未能鼓起勇氣去做。一個較老的婦女(舅媽,死於77),也想要一個快速的死亡。可是,妻子也是無意識地覺知到這事件,因此,會分擔了這些事件。
 這事件也明顯涉及小孩,並且這事件會給他們重獲新生,也就是說,因為他們在家庭的中心基石中,彌漫著感受到一種整體的絕望感。
相對來說,他們變得心靈上無精打采的,在他們自己的方式中,他們或許感受到生命是無意義的。在被帶到如此接近死亡,他們感受到自己年輕的力量,而且當這悲劇將會在縈繞在他們心頭,小孩依舊會納悶著被被饒了一命-因此,找尋存在的意義。
以一個方式,他們將會感到特別-在『死亡的危及關頭』被拯救了。或許以一個方式顯得很奇怪,他們將會體驗一種新的自我確實感,因為他們剛從死亡中救回,那麼有些東西-如果只有命運的話-必須要發現他們有價值。這並不意味他們也將不會對他們的好運,感到有罪咎,但是這確實意味著他們的人生對他們來說,有一個光輝和一個對比。
「受害的車子」-或者更準確的說,車子的居民,和「致命車子」的駕使者都一樣延展進入可能性,他們追尋事實上會發生的情況。例如:小孩不會致死,並且以一些過去幾近的遭遇,他們的死亡會被涉及。
在很多方式,這爸爸想保留顏面,所以他的死亡應該要顯得意外,而且是其他人的錯誤而非他的,他不想要活到老年,但更多的是,對他來說,生命失去風味。他已成為孩子的爸爸,也盡他所能愛他們,完成他的工作-但是沒有深思熟慮的未來能期待,沒有任何一個愛偉大過於對他的妻子-而當那個愛聽起來十分傳統,是無法讓他滿足。
  他在找尋某人像是年輕男孩,某人的行為會使他致死的結果,是個無惡意的致死,這致死以一種方式,有著重要的目的。因為這「意外」救了年輕男孩一命,而且這是我們的爸爸在死前給世界最後的禮物。這男孩有自殺傾向,他不會要其他人和他一起離去。他想要死,但也是以間接的方式,他無法有意識地舉槍自盡,然而他會以看似意外性的事件致死。
這男孩充滿著罪咎,但是這是一種沒有名字、沒有標籤的罪咎-是在他的教養中的心理罪咎的結果,並且可能涉及兄弟。有時他感到自己較差勁到一個恐怖的程度。
在之前以相同的方式,他幾乎要幾近自殺,而且也在沒喝酒時。這個意外給他一個特定的事件,讓他平息罪咎,在如此接近死亡,他自己對生命的本能重新喚起,他確實是給予第了二次機會。
 現在,所有那些動機和感受被所有參與者眾所皆知,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常引起了慣例的意識心,可是,甚至於是有相當十分頻繁的想法,例如:如果我開車是撞上另一台車會發生何事?或者如何跳脫這個困境-以爸爸的部份-還依舊能保留面子?我如何能夠不會死於我憎惡的疾病,或者不會讓我在孩子之前貼上自殺之死的標籤呢?
慣例的意識心假裝,而且假裝得很好,他假裝這個意外事故是可能的,他假裝死亡是個終結,並且他嘗試忽略所有不適合局面的強大威脅之感受和意圖。這是一個捉迷藏的遊戲,因為情感上所有的參與者在那場「意外事故」,都是感知到即將發生的事件,並且在最後一刻能夠避免。
 在真正實際可行對經驗本質的探索,自動地研究那種情感上的相互關聯關係,但當你們的社會描述內在粒子的主題時,你們的社會躲避內在形成你們生活最親密經驗的心理「粒子」。
(發笑的)這是一個好的意外,你們看到這文章。

~節選自賽斯私人課四

A Seth Book – The Personal Sessions (Book4), Deleted Session, July 17,1978, 9:30PM, Monday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